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及湖南宜章(6雄,5雌)标本。
成体:雄性体长平均51.4mm,雌性体长平均67.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22。体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长大于眼径;吻部平扁,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颊面凹入;鼻孔略近吻端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清晰,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,为眼径的3/4;犁骨齿列略呈斜列,左、右列在内鼻孔内侧向后中线倾斜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,前臂较粗壮;指吸盘长径大于横径,第一至第四指腹侧沟均明显,将吸盘分隔成背、腹面;指背面有半月形横沟,吸盘端部较尖,指背面较腹面大,指腹面略成三角形;第三指吸盘约为鼓膜之半,第一指吸盘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指扁平,第三指外侧缘膜窄,但明显;关节下瘤小,不甚明显,第二至第四指指基下瘤明显;第一指基部内侧之内掌突呈长椭圆形,无外掌突;婚垫呈细颗粒状,不分团。后肢长,超过体长的1.8倍,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显然重叠;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而窄长,末端稍尖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指;趾间近全蹼,第五趾内侧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的蹼达趾端,第四趾及第二、第三趾之内侧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不很明显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,无跗褶。
背面皮肤光滑,头和体前部背面有少数痣粒,体后部痣粒较体前部多;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;颞褶细弱,在鼓膜后方向下成钝角状斜向肩前方;鼓膜下方至前肢基部有-排黄色颗粒状腺体。下颌缘和胸腹部有白色细刺,咽部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绿色,从吻端至体后端以及体两侧有棕色大斑块,形状不规则,彼此相距较近,体侧者相对较小;沿吻棱、颞褶下方和鼓膜呈棕色,颌缘有棕色斑;在两眼前角之间有-小白点;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5-7条,横纹镶有黄色边,跗、蹠部棕色横纹-般与胫部的相对应。腹面珍珠白色,咽喉部色略深,胸腹部深色斑少而分散,跗蹠部腹面有棕色点;趾间蹼灰棕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型较小,前臂粗壮;体背面无白色刺群;第一指婚垫发达,在腹面不分团,灰白色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;下唇缘及声囊部位内侧有小白刺;腹部无雄性线,背侧雄性线粉红色;胸腹部有白色刺群。
变异:雄性体长18.5-19.8mm,雌性体长58.2-71.5mm。雄性鼓膜大而清晰,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,为眼径的2/3-3/4,雌性鼓膜相对较小约为眼径的1/2。体背面颜色深浅有变异,其上棕色斑块有大小和多少之差异。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4-7条,横纹多有黄色镶边;趾间蹼灰棕色,有的有浅色细纹。6只雄体标本中,胸部及腹前部或多或少有细小白色刺群,其中6月23日采到的两只个体,其白刺多而细密。
成体:雄性体长平均51.4mm,雌性体长平均67.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22。体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长大于眼径;吻部平扁,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颊部几乎垂直,颊面凹入;鼻孔略近吻端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清晰,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,为眼径的3/4;犁骨齿列略呈斜列,左、右列在内鼻孔内侧向后中线倾斜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,前臂较粗壮;指吸盘长径大于横径,第一至第四指腹侧沟均明显,将吸盘分隔成背、腹面;指背面有半月形横沟,吸盘端部较尖,指背面较腹面大,指腹面略成三角形;第三指吸盘约为鼓膜之半,第一指吸盘小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指扁平,第三指外侧缘膜窄,但明显;关节下瘤小,不甚明显,第二至第四指指基下瘤明显;第一指基部内侧之内掌突呈长椭圆形,无外掌突;婚垫呈细颗粒状,不分团。后肢长,超过体长的1.8倍,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显然重叠;足长略短于胫长;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而窄长,末端稍尖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指;趾间近全蹼,第五趾内侧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的蹼达趾端,第四趾及第二、第三趾之内侧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不很明显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,无跗褶。
背面皮肤光滑,头和体前部背面有少数痣粒,体后部痣粒较体前部多;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;颞褶细弱,在鼓膜后方向下成钝角状斜向肩前方;鼓膜下方至前肢基部有-排黄色颗粒状腺体。下颌缘和胸腹部有白色细刺,咽部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绿色,从吻端至体后端以及体两侧有棕色大斑块,形状不规则,彼此相距较近,体侧者相对较小;沿吻棱、颞褶下方和鼓膜呈棕色,颌缘有棕色斑;在两眼前角之间有-小白点;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5-7条,横纹镶有黄色边,跗、蹠部棕色横纹-般与胫部的相对应。腹面珍珠白色,咽喉部色略深,胸腹部深色斑少而分散,跗蹠部腹面有棕色点;趾间蹼灰棕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型较小,前臂粗壮;体背面无白色刺群;第一指婚垫发达,在腹面不分团,灰白色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;下唇缘及声囊部位内侧有小白刺;腹部无雄性线,背侧雄性线粉红色;胸腹部有白色刺群。
变异:雄性体长18.5-19.8mm,雌性体长58.2-71.5mm。雄性鼓膜大而清晰,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,为眼径的2/3-3/4,雌性鼓膜相对较小约为眼径的1/2。体背面颜色深浅有变异,其上棕色斑块有大小和多少之差异。四肢上棕色横纹明显,股、胫部各有4-7条,横纹多有黄色镶边;趾间蹼灰棕色,有的有浅色细纹。6只雄体标本中,胸部及腹前部或多或少有细小白色刺群,其中6月23日采到的两只个体,其白刺多而细密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本种与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(Liu et Hu)近似,但存在明显差别。本种体型较小,雄性体长47.3-54.0(51.4,n=6)mm,雌性58.2-71.5(67.4,n=5)mm;雄性鼓膜较大,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,为眼径的2/3-3/4;雄性前臂粗壮,为体长的12.8%;雄性上眼睑、颞部、体背后部及后肢背面均无白色刺群;体背面棕色斑大而密,形状不规则;腹面褐色,其上斑纹稀少;股后部色浅,深色斑明显。而龙胜臭蛙体型较大,雄性体长59.5-66.8(62.2,n= 4)mm,雌性72.8-85.0(80.9,n=3)mm;雄性鼓膜较小,其直径约等于第三指吸盘宽度,为眼径的1/2;雄性前臂不粗壮,为体长的11.4%;雄性上眼睑、颞部、体背后部及后肢背面均有白色刺群;体背面棕色斑多呈圆形且较稀疏,大小较为一致;腹面满布黑褐色斑;股后部色深,斑纹不明显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-1200m的常绿阔叶林区,该地区森林茂密,水源丰富,地面阴湿。6月间该蛙白天多栖息在山溪内石头上或溪旁长有苔藓的崖壁上,蛙的体色常与所在环境相近似,很难被人发现,稍受惊扰即跳入急流或水潭中。夜晚成蛙多蹲于大石头上。1975年6月10-26日的夜间,曾发现5只雌蛙中有1只已经产卵,有2只腹部丰满,其卵已进入输卵管内,怀卵356粒;此期所采雄蛙胸、腹部多有白色刺群。根据以上情况,宜章臭蛙的繁殖季节可能在6-7月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